距離紀錄片雙年展閉幕,已經一個多禮拜了,到今天我還記得那些影片多少呢?影展之前,我對紀錄片了解不多,看過的紀錄片也不算太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巴席爾跳華爾滋》,因為那是一部動畫紀錄片,那是一部記錄黎巴嫩長槍黨對薩布拉跟夏提拉難民營的大屠殺。影片以動畫呈現記憶與現實間的「真實」,影片最後在現一分多鐘屠殺時的景況,滿地的屍體與飛舞的蒼蠅,我之所以會深深記得這部紀錄片,一方面由於它以動畫呈現,另一方面也許就是真實的屠殺景象過於震撼。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想看紀錄片?紀錄片吸引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除了打開眼界與心胸外,是否還有一種推力是「窺看」?一方面滿足好奇心,一方面想為平淡的生活帶來刺激。觀眾在紀錄片究竟想看到什麼?以我來說,我希望看到世界上所發生,我沒有看過的事,一種好奇的心理。看得越多,所獲得的觀點也就越複雜,看待問題也不再單一,這是一種面向。好奇,也就是包括窺視他人的生活已獲得一種對苦難的想像,是另一個面相。不否認看紀錄片某些時候帶有一種期待心態,想要窺視真實存在但難以想像的災難,讓自己深受影片感動而獲得滿足,而「紀錄片」所代表的真實,更能加重這種「感動」的力道。或者,比特效片、劇情片更加強調「真實」的紀錄片,是否也像聳動的社會版、壹週刊一樣的吸引人的欲望?從觀眾票選的第一名《麵包情人》、第二名《摔不壞的攝影機》、第三名《心繫洋波湖》(第四名和第五名我沒有看,所以才會產生以下偏見?)都有很強的情緒張力與渲染力。《麵包情人》帶有幽默與溫情,而且不得不說他們有著「強勢宣傳」,帶來影片中的兩位菲媽主角、觀影前發送電影相關剪報、工作人員一律穿著粉紅色工作服、在電影結束後發送已經寫好片名的觀眾票選單。我想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這部片有上院線的原因,所以要打開好評與知名度,才能打出好的票房。《麵包情人》拍攝題材在這次記錄片雙年展中,又是最貼近大眾生活的(外籍勞工),觀眾接受度高也是能見的。《摔不壞的攝影機》與《心繫洋波湖》,當然出色的敘事與剪接固然是好的影片必須的,但是背負「生命」之重的「真實記錄」可能是更加吸引觀眾的原因。因為無法在生命有危險的時刻,依舊堅持的以攝影機記錄,在危險邊緣記錄,這也是身為觀眾的我(可能也包括大部分的觀眾)做不到的執著。《摔不壞的攝影機》中手持攝影機的男人,他的妻子是不諒解的;《心繫洋波湖》中群眾從團結到冷清,那些共謀的政府官員頭疼也不解為什麼導演可以如此執著的想要一個「真相」?恩,我好像離題了。我想,好的紀錄片與觀眾喜愛的紀錄片畢竟不一樣吧,而紀錄片最終的價值是否也是建築在「真相的重量」上?我想,在紀錄片本身、導演、觀眾(又分為評審與觀眾)這三方面是必須分開來談的,但目前我還不知道該如何釐清。
以下簡記一些之前沒有發過心得的片子。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韓/朴裴日《蝴蝶海》
PARK Bae-il《Sea of Butterfly》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克‧史密(Marc SCHMIDT)/荷蘭
《馬修定律》(Matthew's Laws)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米查‧普雷德(Micha X. PELED)全球化三部曲之《我們不要大賣場》(Store Wars:When Wal-Mart Comes to Town)
《苦澀的種子》(Bitter Seeds)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卡洛‧夏隆‧辛特曼《夜光的孩子》
Carlo Shalom HINTERMANN《The Dark Side of the Sun》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可尚《築巢人》
影片結束後,坐在隔壁約晚五到十分鐘的觀眾問我,兒子是精障者還是自閉症?我愣住了,但還是回答他「自閉症」。不知情的人,都是怎麼看待兒子的呢?他會突然喃喃自語認真搬演自己的小劇場,突然以非常態的方式宣洩怒氣,突然對陌生人大聲地打招呼攀談。雖然我身為一個螢幕外的觀眾,卻還是被他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了。面對如此不同的他,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不用異樣的眼光,調整自己的態度,小心翼翼的對待,雖然我總是不希望他們受到歧視,卻免不了再了解他們之前先存有戒心。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好想去電影院看電影。在一片漆黑的電影院,螢幕發出熒熒而微弱的白色光芒,在黑暗中有著光,那就是整個世界了。唯有如此才能完全地溶入仿若夢境的電影中,與角色共度一個個完滿不完滿精彩又或許平凡的人生。每次看完電影看影評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很渺小,看的讀的理解的怎麼都不夠多,一直以來都有知識焦慮,還有不夠聰明地可以把瑣碎的片段組織成一個有條有理的事件然後作評述,知道得太少,想知道得太多,但是我緩慢又閒散,還有太好奇很容易分心。對知識太貪心的下場就是像買了許多盒拼圖卻永遠都只把邊框拼出來。對電影所知甚少,往往無法有系統有條理的完整訴說在電影中所接收到的所有情緒、資訊與氛圍,要寫出一篇影真是非常非常難,但曾經在某影評相關部落格看見讀者問格主如何寫出一篇好影評,雖然回答老套又籠統,但的確是最實在的答案─先寫出自己想寫的。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影《無厘頭森林 第一次接觸》,導演是石井克人、三木俊一郎、Aniki,演員陣容不乏知名演員,有我愛的加瀨亮、寺島進,還有淺野忠信、菊地凜子、池脇千鶴、吹石一惠,《新世紀福音戰士》導演庵野秀明也軋上一角。從名字來看,就知道這是一部超級無厘頭的片,是由許多長短不一的故事片段組成,這些片段之間有些許關係,也可以看出一些時間的交疊流動,但就像某一段小時空的切片,沒有頭尾都是一種ING的狀態,也可以說我們是常所見就是這麼沒頭沒尾的樣子。這是一部想像力爆發的日式無厘頭風格Cult片,但不算是一部搞笑片。日人的「無厘頭」和美國的惡搞方式不同,他們以「認真」、「煞有介事」的態度展現無厘頭,造成一種對既定經驗的反差,不像美國的惡搞片大多以一種「出糗」或近乎羞辱的方式來製造笑話(當然可能我有先入為主之見)。這種無厘頭式的笑點有些「電波系」的味道,電影的進行也較緩慢而日常。日本此類電影也不少,三木聰便是一例(作品有電影《烏龜游泳意外迅速》、《インスタント沼》,電視劇《時效警察》,託2008高雄電影節的福才得以看見這「脫力系」導演的作品http://pots.tw/node/1215),其他像日劇荒川爆笑團和SPEC也算。而這部電影又更無厘頭一點。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1FBE689M4
這是一個宣導「禁止人口販運」的影片,宥勝是主持人,影片中剪接了三位被非法拐騙成為「奴隸」的外籍勞工。稱他們為奴隸而非勞工,因為他們都是逃出來的,在勞動期間也沒有拿到相應的薪水。他們被人口販子以美好的願景,以及現實生活的需要被拐騙出國,原本要在工廠工作印尼女性成為每天工作14-15個小時的家庭幫傭,還被下藥迷姦;另一個成為應召女郎(影片中只言陪玩陪酒,沒有詳細說明有無性交易);柬埔寨男性一開始被騙到泰國漁場工作,後來更被帶上船,目睹泰國人殺死寮國人後把他丟進海裡,因此就算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也不能吭一聲。影片中說,之所以會有人口販運問題,就是因為有低廉的勞工需求以及性需求,才會有這種非法人口販運的問題。
leon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