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米查‧普雷德(Micha X. PELED)全球化三部曲之《我們不要大賣場》(Store Wars:When Wal-Mart Comes to Town)
《苦澀的種子》(Bitter Seeds)
首先,我覺得《我們不要大賣場》這個片名可以再斟酌,我認為容易使觀眾在觀影之前產生一種想像:這是一個小鎮對抗大企業的紀錄片(當然就主旨來說是的啦),但事實上,小鎮中並非只有反對大賣場的人,也有一些人是贊成大賣場進駐小鎮的,本來他們的聲音就是比較微小的,這樣的片名會更加壓縮他們在片中的聲音。我並非是贊成大賣場的,相反地我較支持反方的意見,還有我也不喜歡完全利益導向的大企業財團。不過在影片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思考一下,我覺得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現象。為什麼只有反對方會站出來成為一個小團體?贊成方其實也不在少數,但絕大部分是沉默的。對於這個現象我只能運用想像力稍加推測(因為我沒有相關知識基礎),在片中,有一句對於贊成方嚴厲的指控─無恥。問題是贊成的人並沒有錯,他們也有現實的考量。在教堂中,牧師詢問部分教徒贊成或是反對,此時是贊成12票反對9票。他們贊成的原因是,東西比較便宜,且應有盡有。但是在說明會中,贊成的人只剩下3位,其他都是反對的居民,而那三位當中有位老太太的原因是,她需要的東西只有那間大賣場有,如果在鎮上有,她就不必到十里外的另一間連鎖大賣場了。而另一贊成民眾,她的先生、女兒都在那間大賣場工作,她覺得錢夠用了,而且忙碌如她,沒有辦法有多餘的時間到各個專賣店買東西,大賣場提供她便利性以及效率。而反對者的原因是,大賣場進駐後會造成空間擁擠,但是更可怕的是會剝奪鎮上商店的生存。
在大型連鎖企業方面,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在鎮上開一間大賣場,因為此地剛好在交通要道上,肯定會為商店帶來人潮。但從他們說服鎮民的方式卻是充滿欺瞞與有錢就是老大的方式,他們買下鎮上報紙全版廣告,裡面胡亂引用論文資料,還有奉上自己做的研究報告,將鎮民所擔心的「鎮上商店存活率」提出「大賣場會吸引鄰近周遭的顧客前往小鎮,帶來人潮,為鎮上提供更多商機。因為反對鎮民到處收集資料並求證,使得賣場此說法無法成立,他們的委任律師惱羞成怒說,「在這邊(公聽會)沃爾瑪都是邪惡的」。而最後,他們拿出他們的武器「錢」,提供非常豐厚的條件,使得鎮長與代表在為了鎮上著想的立場上,同意沃爾瑪進駐小鎮。
在反對方方面,他們是公聽會上的大多數,為了使大賣場不要進入到小鎮上,他們收集資料,一步步查證沃爾瑪提供的資料,他們在街上高舉抗議牌,卯足了勁抵抗大賣場的進駐。第一次他們成功了,但是著眼於龐大的利益,沃爾瑪釋出更多利益捲土重來,第二次他們失敗了。雖然他們為了小鎮上商店的利益抗爭,但是看在某些居民眼哩,他們也是霸道的、使平和的小鎮充滿騷動與分化。
鎮長與代表在短期看來是此次抗爭的成敗關鍵。因為在第二次公聽會期間有鎮長與代表的選舉,在那之前鎮長就有擔憂自己做不好的疑慮,選舉出爐後,果然沒有當選,但是在下任當選人上任之前就必須舉行公聽會,雖然有臨時動議希望等下任當選人上任後再舉行公聽會投票,但是在現任鎮長與代表下未通過,導致這場在公聽會內的戰爭,勝利者是極少數的三位贊成大賣場民眾,戰敗者則是大多數希望小鎮大賣場離開的民眾。很難不去想是否現任鎮長與代表對落選結果有些仇恨,或者真的因為大賣場提供鎮民無法自給的豐厚條件,思考給鎮民最大利益下才決定讓大賣場進駐?
全球化的議題並不簡單,大企業擁有的資源(因錢生權)是難以想像的多,而且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以品牌形象對民眾進行洗腦,這也是很難抗拒的。目前看來,大賣場有所利弊,但是他所得的利,必須不能危害公平、正義與人權。
另一片第三部曲《苦澀的種子》則是討論印度種植棉花小農自殺率為何上升,及美國基因改造公司不准在美國販賣種子,卻獨佔印度市場,使農民必須借錢買種子,而因氣候因素收成不好,無法還錢,又向地下錢莊借錢買種子,把希望寄託在下次種植,如此惡性循環,使得農民生活困難,進而自殺。導演在QA的時候提到,第一部曲拍小鎮對抗大賣場,他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大賣場可以把產品價格壓得如此低廉?於是他發現產品是由工資低廉的中國工廠產出,於是有了第二部拍攝中國牛仔褲血汗工廠的《中國正藍》,隨後他又想到,那原料棉花(想必價格也很低廉)又是從哪裡來的?產生第三部片《苦澀的種子》。在這部作品中又再度體會到跨國大企業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以廣告、不實的、有所偏頗的種植結果欺騙農民,壟斷種子(肥料、殺蟲劑)市場,逼農民一定要買只能種一次的基因改造的種子,明明種子就不適合印度的氣候。影片中也陳述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低落,只能坐在地上,若家中沒有錢嫁女兒,更是一種羞辱,往往是逼農民自殺的最後一根稻草。這部片並沒有出現印度政府,不曉得印度政府在此事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者他們在美國強權下無法介入「貿易自由」?而如果將農業工業化(此法較適合基因改造作物),企業收購大片農地,使得農民外移至都市,又會造成一波貧民窟的問題。QA時導演說,人口越來越多所以需要種植更多作物的說法是錯誤的,我想這也是所以有機因改造的說法之一?可惜導演沒有深入說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國企業不斷膨脹,有些財富甚至超越國家,使得他們有太多權力以及手段以取得更大利益。這些在全球化下的個人,真的只能隨著企業的浪潮隨波逐流而毫無選擇權了嗎?面對企業的剝削只能無能為力了嗎?當然這些問題都不是只是單方面反對、拒絕就可以的,其中還牽涉許多層面與不可預期的因子(如選舉),如果全世界只剩這些跨國企業,那我們也會失去最基本的選擇權。
(導演說,網路上有一個認養有機種子給印度小農,使他們可以恢復在基改種子進入前的情況,但我找不到。附上導演公司的網站http://teddybearfilms.com/)